(作者:阎海)
《松下读书图》长卷是营口市博物馆馆馆藏近代书画作品,卷长1010厘米,宽37厘米。卷首为楷书“松下读书图”五字题首,落款:“辛酉三月,畦韭先生鉴,松年题。”钤“邵松年印”白文印和“息盦老人七十以后书”朱文印;画心为端坐于松林之下读书的畦韭先生画像,落款“辛酉仲夏,虞山石平吴龢写。”钤“吴龢”白文印;卷尾为邵松年所作题跋(以下简称“邵跋”),以及俞钟颖、杨同檙等十三人的题诗。整幅长卷气势恢弘,画面生动传神、意境幽雅;书法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诗文格律工整、用典考究,堪称是一幅诗、书、画俱佳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题跋及诗文当中多涉及近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特别是邵松年所作题跋,更是我们了解该件藏品所载历史信息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拟就从“邵跋”入手,通过这把钥匙开启该长卷背后封尘的历史,对相关人物及史实作一粗浅考证,以期对该藏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邵跋”原文
杨侯畦韭先生,丙辰岁来(宰)我邑。适值内讧事起,侯以镇定处之,不屈不挠,率得保卫治安,闾阎无扰。未几,调任梁溪。商民感戴,无计攀留,焚香跪道,直达河干,前此所未有也。庚申,重莅吾虞,办理要案。邑人士以侯治绩昭然,又适当米荒之际,呈请改代为署,藉以镇慑,俾收驾轻就熟之效。商民亦纷纷电达,虽未得请,而得留任数月。侯则不存五日京兆之想,振刷精神,不遗余力,如:整顿警察、清洁道路、联络军队、慎固冬防、维持教育、劝办实业、捐购桑秧、振兴蚕事,无不著有成效。同人即不获遂攀留之愿,复不能已恋惜之情,于是绘图赠别,形诸歌咏。松年不文,亦复撮其梗概,借韵以永之。其辞曰:
维我杨侯,
辽东旧族,关西世家。
秉性刚毅。悃愊无华。
来宰吾虞,适遭讧乱。
保卫为怀,当机独断。
惩一儆百,匕鬯不惊。
烦剧待理,遽促侯行。
断镫解鞾,攀辕卧辙。
无计拥留,去思不辍。
亦越五载,封公复来。
棠阴如旧,花发重开。
吏畏其威,民怀其德。
宵小慑服,奸宄遁迹。
瓜期未及,复檄侯还。
士民感颂,无力追攀。
侯之治虞,亦犹人耳。
感动四民,何以若此?
唯侯刚正,开诚布公。
心无私曲,言悉(由)衷。
唯侯廉明,不立崖岸。
明镜高悬,妍媸立判。
侯之治行,除暴安良。
民安耕凿,岁兆丰穰。
侯之治绩,政平讼理。
案无留牍,神父继美。
才堪端贰,表作百城。
盘根错节,不堕循声。
百里弦歌,口碑永志。
清道植桑,犹其余事。
绘图构像,松下耽吟。
表侯作宰,百姓为心。
我作斯词,缀于图后。
以寄讴思,以垂悠久。
辛酉暮春三月 一行夺“宰”三十行夺“由” 息盦老人邵松年拜题
(标点断句为笔者所加)
二、 “邵跋”相关人物考证
1、 关于跋文作者
跋文作者邵松年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在一些有关近代书法的工具书中可查到邵松年的条目,但多是介绍其书法艺术,而对他的生平资料则语焉不详。为此,笔者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理事、常熟市博物馆曾康老师的介绍与邵松年的曾孙邵廷庆先生取得了联系,收集到有关邵松年的比较详细而可靠的生平资料。
邵松年(1849—1924),字伯英,号息盦。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1891)任河南学政,曾创办明道学院,并编辑出版《续中州名贤文表》、《中州试牍》。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奉母为由辞官归隐,此后30年一直在家乡常熟生活。邵在常熟地区极具声望,县内公务常与之商榷,他也不辞劳苦,为以年迈之躯为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奔波,,他曾创办常昭公立高等小学堂,编纂《常昭合志稿》(昭即昭文县,1912年并入常熟县)。在此期间他还曾担任常昭学务所总董,总揽常熟、昭文两县教育事务。他擅书法、精鉴赏,家藏历代书画碑帖颇丰,著有《古缘萃录》、《海虞文征》、《续虞山画志》等著作。《松下读书图》跋文作于“辛酉”(1921年),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时年邵已73岁高龄,故在题首落款处钤“息盦老人七十以后书”印章。
2、 关于画作者
画面落款为“虞山石平吴龢写”, 虞山即江苏常熟的古称。常熟市博物馆曾康先生为本文提供了有关吴龢的生平资料。
吴龢(1866—1938),字石平,江苏常熟人自幼爱好绘画,师从著名画家吴麟。早期以卖画为生,后与人合办照相馆。吴善画人物和仕女,是民国时期常熟地区人物画的代表。又擅长蝇头小楷,能在方寸之中书写题跋诗文,其山水、花鸟亦能得心应手,设色淡雅,布局奇妙。尤其是他的人物肖像,融人物照相的逼真与绘画的传神于一体,自成一派,别具一格。他的这种绘画风格在《松下读书图》中得到充分体现,人物塑造表现出东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面部细腻逼真,极具人物照片效果。
3、 关于画面主人公
从引首落款可知,画面主人公叫畦韭先生,在“邵跋”中又称之为“杨侯”,是“辽东旧族”。所谓“侯”是当时对县官的尊称(源于古代对县令的“百里侯”之喻),因此可以断定这位畦韭先生是民国初期出任常熟县县知事的杨姓东北人。
查《常熟市志》所载的民国初期常熟县官吏,1916年2月至8月任常熟县县知事的为杨梦龄,字畦韭,东北吉林人。1920年8月再度任职常熟,任代理县知事,次年5月卸任。与跋文内容完全吻合,可以确定杨梦龄就是《松下读书图》的画面主人公。该画就是杨梦龄于1921年卸任时常熟各界人士为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留恋之情而专门绘制的肖像,跋文及题诗中对其两度主持常熟地方事务的政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邵跋”相关史实考证
1、关于杨梦龄首度主政常熟
跋文记载“杨侯畦韭先生,丙辰岁来(宰)我邑。”丙辰即1916年,指杨梦龄1916年2月来到常熟出任县知事。
“适值内讧事起,侯以镇定处之。”所谓“内讧”,史料无明确记载,从时间上分析,应与1915年12月至1916年3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当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保袁派”与“反袁派”以武力相抗,故称“内讧”。
“未几,调任梁溪。”梁溪是位于江苏无锡县西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惠山,注入太湖,在古诗文中多用以代指无锡。这句话是指杨梦龄于1916年8月从常熟调任无锡。
杨梦龄第一次在常熟主持政务仅为短短的半年时间,他的主要政绩就是从容镇定地平定了内乱,保卫了一方的稳定和平安,跋文称赞其“保卫为怀,当机独断。惩一儆百,匕鬯不惊。”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能力,他也因此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他离任之际“商民感戴,无计攀留,焚香跪道,直达河干,前此所未有也。”
2、关于杨梦龄再度主政常熟
跋文记载:“庚申,重莅吾虞,办理要案” 庚申即1920年,此指杨梦龄于1920年8月再度来到常熟代理县知事。
“又适当米荒之际”,据《常熟市志》记载,1920年夏秋,常熟遭风潮袭击,又遭螟害,棉、稻受损歉收。杨梦龄二至常熟,正值此受灾缺粮之时,可谓是临危受命。
“呈请改代为署,藉以镇慑,…….虽未得请,而得留任数月。”因杨梦龄在常熟曾有平定内乱之功,深受百姓信任,故常熟各界人士上书当局恳请将杨的代理职务改为正式职务,以长期主政常熟。虽然这种请求未得到当局批准,但还是允许杨在常熟留任数月,以帮助当地度过灾荒。
“侯则不存五日京兆之想,振刷精神,不遗余力。”所谓“五日京兆”出典于《汉书.张敞传》,用来代指任职时间短暂。在这里是指杨梦龄在代理县知事期间,不因任期短暂和临时代理而存在短期行为,而是着眼于长远,对常熟的政治、经济、治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整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跋文所载,杨在二次任职常熟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整顿警察、清洁道路、联络军队、慎固冬防、维持教育、劝办实业、捐购桑秧、振兴蚕事……”如果说杨在首次任职常熟期间成功平定内乱,表现的是“武略”,那么,他二次任职常熟,整顿吏治、治理农桑,兴办教育和实业,使常熟百姓得以度过灾荒,表现的则是“文韬”。从杨梦龄两度任职常熟的政绩来看,他确是一位具有较强政治才干并且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官员,这在当时的北洋政府中实属难得。因此,在1921年5月杨梦龄再度卸任时,常熟百姓“绘图赠别,形诸歌咏”、“ 以寄讴思,以垂悠久。”于是诞生了这幅具有艺术和史料双重价值的《松下读书图》长卷。
(原文发表于《中国近现代人物史料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明怀远将军卞世祥墓志考
下一篇:岱北观察使夏继泉印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