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是一种随身携带的小型刺绣工艺品,可以用来盛放各种生活小物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荷包虽小,但制作工艺复杂,需要通过设计、针稿、刺缎、刺绣、剪样、贴线稿、盘金边、缝合、塞棉、吊线、穿球、配坠等十几道工序方能完成,并且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有精湛的技艺。
荷包还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含义,在造型和图案上分别设计出不同的类型。荷包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桃形、如意形、元宝形、葫芦形、石榴形等。
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包括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等等,装饰意味很浓。古时,荷包上的图案与佩戴的时间亦颇有讲究,如元旦要拴“岁岁平安”荷包;正月十五上元节要拴“五谷丰登”荷包;五月初五端阳节要拴“五毒”荷包、“龙舟”荷包;七夕要拴“鹊桥仙会”荷包;八月十五要拴“玉兔”、“丹桂飘香”荷包;九月九日重阳节要拴“菊花”荷包;冬至要拴“三羊开泰”荷包;年三十儿要拴“甲子重新”荷包。
营口市博物馆目前所藏之荷包大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作品。清代是满族统治时期,荷包满语“法都”,满族有佩戴荷包、香囊、扇袋的习俗。最早满族的荷包系由皮革制成,其外绣花,内盛食物,以便渔牧狩猎时充饥。女真人入关后,由于其居于统治地位,荷包改用高级绸缎为制作材料,里面亦不再装食物,而是换成应季的香料。满族人服饰有披挂制,男子的腰带上要挂许多种饰物,其中就包括装有香料的香荷包。
下面以馆藏不同类别荷包为例,初步探讨清代与民国时期的荷包造型及刺绣图案方面的特点。
一:香荷包:
香荷包,古时称“香囊”、“佩帷”、“容臭”、“香袋儿”、“香包”,即为装入各种香料以驱虫宁神的小布袋,为图美观,图案大多有吉利祥瑞之意。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囊色彩绚丽,又填有特殊的香料或中药材,既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又可用来装饰衣物,馈赠亲友。《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佩戴香囊,说明香囊还有礼仪作用。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囊,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吏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囊,礼仪作用愈加凸显。香囊在清代时期最为盛行,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戴香囊之俗,在民间亦盛行。民国时期渐少。香荷包不仅能熏香辟邪,装点服饰,更由于它是随身之物,所以又成为男女之间的传情之信物。
1:双鱼如意大香荷包(民国,缎面,通高12.8cm)
荷包主体为如意形,宝蓝色地,镶黑、粉两道边;上部两边镶飞鱼,中间绣花卉,底部镶蓝、粉、肉三色流苏,流苏颜色与荷包配色和谐统一,共三绺。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多为竹、骨、铜、玉等材料制成,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用于记下经文,以备遗忘。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普遍使用如意,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因此有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如今我们在各地博物馆中最为常见的是玉如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已被人们随身佩带。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由于没有了实用性如意的造型也有了些许改动,使其更加优美,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此香荷包以如意形为主体造型,寓意“顺合心意”“吉祥如意”;鱼同音“余”,与荷花图案组合有“连年有余”之意。飞鱼没有与荷花绣在一起,而是镶在了如意荷包的两侧,增加了立体感,使荷包整体外形对称饱满,更为整个作品增添了动感。
2:双面绣花香荷包(清代,缎面,通高6cm)
荷包主体为荷花造型,正反两面分别用紫色、青绿色地绣同图案的荷花及荷叶,满族作品。
荷花即“莲”,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之花。北宋诗人周敦颐赋予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其品格清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谓花中之君子也。
此香荷包造型新颖,设计独特,图案色彩搭配清新脱俗,可衬托出佩戴者之清雅、高洁的品质。
3:挽针绣香荷包(清末民初,缎面,通高6.8cm)
荷包主体为鸡心形,白地,周边有盘金,包蓝花边,正面绣折枝葡萄、反面绣折枝花卉,系有两绺流苏。
鸡心形荷包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较为常见,其造型类似于桃形或心形,但又较前两者规整饱满,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葡萄是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此荷包以葡萄为题,寓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
二:烟荷包
烟草传入中国是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烟草的音译是“淡把姑”,清代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诗云:“为盛烟叶淡芭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烟文化在清代十分繁荣,故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烟具艺术品。烟荷包诞生于明代,盛于清代,为装烟丝的口袋,亦称烟口袋。男子挂于腰间,女子拴于长烟杆上。至民国年间渐渐淡出,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较流行。烟荷包极具观赏性、实用性,并常与烟杆一起被主人携带于身,与主人形影不离。故明、清时期,多为母为子做,妻为夫做,以在分离时表达相思之情。
常见的绣花烟荷包为巴掌大小,因地域与民族之别,各地烟荷包的形状不拘一格,有葫芦、元宝、鸡心、宫灯、动物、花卉等形状,但共同的特点是分为有盖与无盖两种。无盖烟荷包穿绳后可束腰及收口,使烟丝不至散落和受潮。我馆烟荷包藏品大多为无盖烟荷包。
1:元宝形绣花烟荷包(长13cm宽11cm)
包主体为元宝形,纳纱工艺,绣六瓣几何形花卉及菱形图案,镶黑边。无盖烟荷包,荷包上端穿绳收口。
元宝起源于唐朝,在唐朝建中初期(780年—783年)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文物中也证实: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曰:“元宝”,即为“元朝之宝”的意思。因50两以上的银锭方可称之为“元宝”,在古代拥有元宝便代表拥有了大量财富,所以人们渐把元宝作为富裕的象征,出现了很多元宝造型的东西,以表示对财富的向往。
几何形花卉图案特征清晰,纹络明确,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几何图案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手法,绣法整齐,简单利落,在当时亦是一种时尚。
2:镶边贴花烟荷包(民国,缎面,通高13cm)
荷包主体为瓶式造型,地为粉红色,镶兰,黑,花三层边,绣布本身有花卉图案,正反两面各钉有一只贴花绣蝴蝶,满族作品。
“瓶”与平安的“平”字谐音,有“平平安安”之意。蝴蝶是刺绣常用的纹样之一,因其姿态优美,色彩绚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百花盛开的季节,蝴蝶穿梭飞舞于百花丛中,姹紫嫣红充满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此荷包正反两面各钉有一只展翅蝴蝶,立体感极强,两只蝴蝶上下翅膀颜色相呼应,与布面本身的花卉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蝶恋花的主题,意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配以本身的瓶式造型,祝福佩戴之人婚姻幸福,出入平安。
3:打籽绣圆腰烟荷包(民国,缎面,通高11cm腰径12cm)
荷包主体为圆形,由黑,粉两种颜色的缎面组成,粉地绣葡萄,荷包上端为褶皱抽带收口。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团圆”、“圆满”之意。每逢佳节人们都盼望 “月圆人圆事事圆”。圆形的造型配以“多子多福”的葡萄图案,表达了此荷包的设计者希望家中“人丁兴旺”、“诸事圆满”的美好愿望。
4:葫芦形紧腰贴花福寿绵长烟荷包(清代,缎面,通高15.5cm)
荷包主体为葫芦形,中间抽带,收腰,贴花绣。正面上部绣云纹蝙蝠,下部为瓜瓞图案;背面上部云纹蝙蝠,下部为云纹鹊鸟。
古时,很多荷包都做成葫芦形,葫芦多子,有大宜子孙之谓;葫芦因其为大小两个球形组成,底部颇为颇为圆滑,俗称“不倒翁”,旧时民间也喜欢把酒瓶、油瓶做成葫芦的形状,又有“搬不倒葫芦洒不了油”的说法,因此葫芦还有“平安”、“稳妥”之意。
蝙蝠谐音为“福”,瓜瓞,瓞即小瓜,始生时常小,但其蔓不绝,会逐渐长大,绵延滋生。故荷包正面表达了“福寿绵长”之意。
鹊是满族的图腾,满族人认为神鹊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在满族的故事中,鸦鹊有多种形象,在《多龙格格》《女镇定水》《快活林》中鸦鹊是指引者,指引主人公找到要寻找的人或事物;在《打画墨儿》和《三仙女》中是神的使者;呼什哈哩氏的萨满祭祀中讲,乌鸦是看林子的格格,即林海女神,有了她猎人进山就能平安;在乌鸦搭救小罕(努尔哈赤)逃生的传说中,乌鸦是拯救者形象。满族的神话传说中的鸦鹊形象都是善良美好的,从中可以看出满族人民对鸦鹊的喜爱和崇敬,甚至化鸦鹊为神。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就立着一根索伦杆,有丈余高,即为努尔哈赤下令敬饲乌鸦之用。此荷包中,神鹊驾祥云而来,更增添了鹊在满族人心目中的神化色彩。有佑护之意。
此烟荷包的葫芦造型及刺绣的图案承载着设计者“多子多福”、“万事稳妥”、“神鸟护佑,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
除以上几种烟荷包外,有些烟荷包还配以玉坠或各式流苏,古人将之系悬于旱烟杆下或腰际,一步三摇,更显悠闲自得,气派十足。
5:金玉满堂流苏烟荷包(清代,缎面,通高13cm流苏长25.5cm)
荷包主体为瓶式造型,浅蓝色地,双面绣荷花、藕和双鱼,满族作品。
瓶式造型在清代荷包作品中较为常见,寓意“平安”。古时文人墨客喜欢把鱼、莲合在一起为题材,寓意“连年有余”。此荷包的鱼、莲图案绣在浅蓝色的瓶式缎面地上,犹如莲、藕浮出清澈的水面,一对鱼儿在种满莲花的池塘中嬉戏,极为生动。颜色、图案设计恰到好处。
6:黑地流苏纳纱烟荷包(民国,布面,通高15cm)
荷包主体为口袋造型,黑地,下有5绺流苏,纳沙满绣,正反两面不同图案。正面绣花胜图案,反面绣宝相花及卍字符图案。
花胜图由“方胜”衍变而来,“”此样式即为方胜,系两个菱形交叉的图案。“胜”原指神仙西王母所戴的发饰,《山海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方胜成为辟邪的吉祥图案沿用至今。背面有卍字不到头图形,卍字符谐音“万”,在古代卍字是一种吉祥的咒符,也是佛家的一种标志,寓意吉祥绵延不断;“宝相花”古代吉祥纹样。又称“宝仙花”、“宝花花”,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宝相花是从自然形象中概括了花朵、花苞、叶片的完美变形,经过艺术加工组合而成的图案纹样。盛行于隋唐时期,相传它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隋唐以后宝相花广泛流行于织锦、铜镜以及瓷器的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是一种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此荷包以两种不同形状的花卉作为荷包的正反两面图案,此种设计在当时的荷包中较为常见,既使荷包的图案规整统一,又不显单调,寓意吉祥绵长。
三:针扎荷包
针扎也称针蔽,旧时,女红是妇女们的必修之课,日常生活中手帕、衣物、鞋袜、床品等这些生活的必需品都需要妇女们一针一线的刺绣、缝制出来,作为缝制工具的针,自然也是妇女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针扎荷包是妇女平时用来存放大小针用的,辽南妇女均挂在腰间,既方便取针又可作为漂亮的饰品。针扎荷包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罩,下部存放针,既完全又美观。
1:多子多孙针扎(清代,布面,通常40cm)
此针扎由上面的罩和下面的针扎组成,针扎底部饰有三绺流苏,罩上绣双石榴,下部绣荷花荷叶。
石榴又名安石榴、丹若、天浆、涂林等。每年农历五月开花,姿容妍丽,如火如霞。唐韩愈《榴花》赞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白居易亦有诗曰:“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貌新妍占断春。”传说一千四百多年前,齐国开国皇帝齐文宣帝大婚之时,其岳母宋氏曾端上放有两个石榴的果盘,期望女儿女婿婚后像石榴一样多子多孙,金枝繁盛。”此后,订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时互赠石榴的风俗便在民间广泛流传,还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绘入吉祥图案中,称“榴开百子”民间有荷花生人的神话传说。此物件小巧玲珑,装绣花针用,造型新颖,寓意“人丁兴旺,榴开百子”。自古有莲花生人之说,此荷包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2:纳纱满绣针扎(清代,布面,长5.9cm宽5cm)
荷包主体为长方形,圆边,纳纱满绣,绣六瓣几何花卉,正反两面图案相同,下坠一绺流苏。装大针用。(纳纱工艺,把丝线按照纱布的孔眼,采用上下垂直的行针,有规律的反复穿刺,再通过色彩的变化形成图案。)
四:幔帐套、帐挂
幔帐套——东北满族用于收拢幔帐的用品,作用如同帐构。清代,幔帐是满族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幔帐套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幔帐套称为满族姑娘的嫁妆,出嫁前要精心绣制多幅,多绣“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或绣富有教化意义的诗文、戏剧故事等。
1:花鸟人物故事幔帐套(民国,布面,长93cm,宽39cm)
此帐套正面绣张员外行善积德,其子喜中状元的故事,反面绣凤戏牡丹图,即正面表男,反面表女,寓意仕途顺利,吉祥富贵。
帐挂——悬于幔帐、门帘及墙上的装饰性挂件,帐挂通常有辟邪、驱崇等信仰作用,故多取吉祥美好事务命题,制作材料多取丝绸、棉布等,以求与床上用品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增强寝处的舒适感和私密性。帐挂一般用色鲜艳华丽,并将成串彩珠丝结于下端,彰显喜庆欢愉的气氛。
2:石榴蝴蝶帐挂(清代,缎面,通高14.5cm)
此帐挂以石榴形和蝴蝶形为主体,上为粉红色石榴,下为两只大彩蝶从前后两侧将石榴包在中间,前面彩蝶为包绣贴花,右翅上有一卍字纹,后面为平绣,立体感强,下坠四绺流苏,满族作品。
此帐挂荷包造型独特,颜色艳丽,喜庆祥和。两只蝴蝶前后呼应,饱含浓浓爱意,卍字纹寓意情谊绵长,加之上部石榴造型,寓多子,应为婚庆时或年轻夫妇床头之物。
3:福在眼前吉庆有余大帐挂(清代,布面,通高20cm)
此帐挂由上至下缀有莲花、双鱼、两只蝙蝠飞向方口圆钱,下面为绣有花卉的如意头,坠五绺流苏。此造型的帐挂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三多”造型。上部为双鱼中间莲花,寓意连年有余,即“多财”;中部两只蝙蝠飞向方口圆钱寓福在眼前,即“多福”;下部为如意头形状上绣缠枝花,枝蔓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寓意吉祥永恒,即“多寿”。在民间这三种祝愿都是最美好的。
五、抱肚荷包
抱肚荷包又称围肚、围腰带,多为满、蒙少数民族新郎所用,其作用与女士抱肚差不多,可装钱币等物,也有保护肚子不受风寒之功能。
1:五子登科喜报三元男士围肚(清代,布面,长45cm,宽14cm)
此条围肚做工精细,正面镶有黑边,两侧分别绣“五子登科”、“喜报三元”字样,中间绣有一狮子图案,两侧开口,背面为细针纳就。其绣法独特新颖,清代东北少数民族之物。
“五子登科”指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喜报三元”,旧时选拔官吏所用方法为科举制,在科举考试中,举人的考试各县的秀才到省里参加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贡士的考试各省的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之后,全国的贡士举行殿试,天子要亲自参加,第一名称为状元,由此而来,“连中三元”即指解元、会元、状元连续及第。这两句成语沿用至今,都是预祝书生学子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狮与“师”同音,中国古代官制设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设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太师与少师皆为官名,故狮有高官厚禄之意。此抱肚荷包预祝佩戴之人能够高中及第,封官进爵。
2:水绿地绣人物女士抱肚荷包(清末民初,缎面,长30.5cm,宽14.2cm)
此抱肚荷包四周为手绣花边,中间绣迎亲图,新娘端坐正房,新郎头戴状元帽前去迎娶新娘,丫环远远地站在后边,画面生动,中间绣太阳,两边绣开花的树,一派春暖花开,欣欣向荣,喜庆祥和的景象。抱肚上方开口,内可装香草籽及纸币、铜钱等物,这件抱肚荷包为压箱底之物。
3:紫地绣荷花鲤鱼抱肚荷包(清末民初,缎面,长31cm,宽11.7cm)
此抱肚双面刺绣,正面绣荷花、鲤鱼、藕,寓意连年有余;背面绣蝴蝶、花卉,即“蝶恋花”主体,寓意美好的爱情。
4:多子多孙抱肚荷包(清末民国,布面,长34cm,通高15cm)
此抱肚黑地,绣石榴,花卉。寓意“多子多福”。
六:钱包
清代及民国时期,人们用来放银子、铜钱、纸币、银票等物的实用性布袋。
1:蓝地绣花卉大钱包(民国,布面,通高14.8cm宽12.8cm)
钱包主体为长方形,圆底,无盖。正面黑地绣折枝花卉,反面为蓝色棉布。折枝花又叫枝子花,传统的刺绣纹样之一,它是截取某种花草的一枝或一部分,作为单独纹样的基本单元,可单独使用,也可连续使用。此钱包上绣的折枝花为两枝,枝上既绣有盛开的花朵,亦有含苞待放的花苞,生动、有层次感;依花瓣的颜色变化应为杏花,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成为粉色,花落时变成白色。因杏花为三四月开花,正值赶考季节,所以古人也称杏花为“及第花”。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及第花”用作刺绣纹样装饰绣品,让考生带在身上,预祝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2:贴花五毒穿带钱包(清代,缎面,通高12.5cm,宽12cm)
钱包主体为正方形,圆边,有盖钱包。红地,缎面,贴花绣蝴蝶、蝎子、壁虎、蟾蜍、青蛇,立体感极强。背面为黑色并缝有两条穿带。钱包正面绣五种动物即为“五毒”,以“五毒”做题材主要是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原则,其目的为驱邪,保平安之用。
七:靴掖
靴掖现也称名片夹。一般只在一面刺绣书法、人物或花卉等。旧时官员、文人将文书、名片、银票、书信装在里面,将其掖入靴筒不易丢失,故名靴掖。
1:四方进财绣字绣花折叠靴掖(清末,布、缎面,长26cm,宽12.5cm)
此靴掖分三夹层。正面上绣花鸟,下绣楷书“四方进来财宝”。两枚铜扣将首尾相连。此物多为生意人外出行走时装票据等物之用,寓“生意兴隆,招财进宝”。
2:绣花靴掖(清末民初,缎面,长14.8cm,宽9.2cm)
此靴掖正面黄地,绣兰花及印章;反面为宝蓝色素面缎。古人发现兰花是在深山中,花小而白但幽香扑鼻。所以习惯把兰花称为“花中君子”用来比喻那些隐居山林之中,不张扬的有能、优雅之士。此靴掖色彩搭配淡雅,又以兰花为题,给人以庄严文雅之感,或为文人之物。
3:魁星靴掖(民国,布面,通高10.6cm)
靴掖正面绣魁星点斗图案,背面为素面,镶两层黑边。“魁星”其形像鬼,蓝面赤发,是掌文章气运之神,读书人家多供奉之。魁星点斗,以墨、斗、笔、鳌鱼组图,一鬼独占鳌头,捧斗执笔,作点名状,又“鬼”、“斗”合而为“魁”,寓意文运亨通,必定高中。清代马德昭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生动,拼字巧妙。
八:扇袋
扇袋为清代文人雅士装折扇之物。以精工刺绣各种纹饰和书法著称,流传今日十分稀少。
1:云艺绣花扇袋(清代,缎面,通高32cm)
扇袋正反两面上部各绣有云纹,下部正反两面绣不同图案,正面绣“六艺”,反面绣行楷书五言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夏日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款:“时在清和月”,押绣圆、方私章各一枚。“云纹”由自然界中运气变化而成的造型,云纹飞动飘渺,传说神仙居住于云雾缭绕的深山,神仙降临人间总是乘祥云而来,“云”字又与“运”谐音,云纹外形又常组合成如意形,云纹寓意祥瑞、高升、如意。此扇袋是一件很好的书法织绣艺术品,针法讲究,突显文人气息。满族作品。
九:粉线袋
粉线袋作为艺术品应在清中期之后,为制作被褥服饰时打线之用。一些巧妇灵姑把粉袋做成各种造型,配以彩线,满线刺绣,使其成为一件件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1:荷花莲子粉袋(民国,布面,长10.8cm,宽6.8cm)
粉袋主体为荷花形,白地满绣荷花,下缀一石榴。颜色艳丽,形状规整。寓意多子。
2:彩鸽粉袋(清末民初,绸面,通高6.5)
粉袋主体造型为一只口衔灵芝的鸽子,设计者针法纯熟、精工老到,以彩色线绣出这只五彩的鸽子,生动活泼,既实用又美观,是一件上好的佳品。
荷包的名目因使用者不同、用途不同而有各种造型和名称,如本文所列馆藏的几种荷包,荷包造型简练概括,稚趣夸张;设色对比强烈,色彩瑰丽,艳而不俗。
荷包,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艺术品,其造型配上五彩缤纷的刺绣工艺,不仅使图案精美、流光溢彩,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增加了荷包的耐用度。从以上馆藏的一件件精美的藏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地区民间荷包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我们智慧的祖先把荷包打造成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使荷包在发挥她实用价值的同时又具有了丰富的观赏价值,作用于不同时间不同场所的荷包,无论是造型的创意,图案及色彩的搭配都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民间刺绣》,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2]王晟:《中华吉祥图案趣谈》金盾出版社,2010年2月。
[3]侯维佳等:《民间刺绣珍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4]李雨来、李玉芳:《明清绣品》,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5]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6]冯骥才主编、田顺新编著《民间刺绣》,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7]徐丽慧:《实用刺绣图》,金盾出版社,2006年1月。
[8]王苗:《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金城出版社,2012年2月。
[9]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10]李宏复:《织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2月。
[11]宗凤英:《织绣鉴赏》,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
[12]方兴德:《中国历代染织绣图案》(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月。
[13]同上
[1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2月。
上一篇:辽南皮影戳子研究
下一篇:明怀远将军卞世祥墓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