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营口炮台火炮配置考略

2018.05.11 阅读量:501

(作者:阎 海) 

      营口炮台,俗称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竣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当时东北重要的海防军事工程.西炮台遗址于1963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营口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旅游景点。营口炮台饱经战火,历经沧桑,原有的火炮及装备现已所剩无几,目前仅存两门江南制造局生产的仿阿姆斯特朗(Amstrong)前装滑膛巨炮,炮管均已残缺。1992年至1993年在维修炮台过程中又出土了两门红夷炮系列的旧式前装滑膛炮。在目前有关营口炮台的宣传资料及研究著作中大多将上述火炮认定为清代营口炮台的主力火炮,从而得出了清代营口炮台武器装备落后的结论。然而,各种史料表明,清代营口炮台同当时其他各北方炮台一样,装备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炮——克虏伯加农炮,而各式前装滑膛炮只是辅助火力,并非是炮台的主力火炮。

  一、 地方史资料的有关记载

  营口炮台建成后,曾经历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次年3月,战火蔓延到营口。据《日清战争实纪》记载:“明治28年3月6日,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中将率部由大石桥营地出发,以乃木希典为左翼,隐枝大佐为乃木前卫,向营口炮台进攻。行至韩家学坊时,驻守营口炮台的清军施放海岸炮轰击。”营口炮台地处营口最西端,辽河入海口处,韩家学坊则位于营口东郊,两者相距近20公里,一般的前装滑膛炮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么远的射程。因此,清军施放的海岸炮只能是克虏伯一类的后装线膛炮。

  日军占领炮台后,将炮台内的武装装备劫掠一空,并做了详细记载,以使其“辉煌战功”流传后世,这为我们研究当时营口炮台的火炮装备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据《营口日本人发展史》一书所载:“炮台在市街的西南方辽河的左岸。其形状稍成五边形。周围约四百九十五尺,环绕皆以土垒之F渲杏信谑牛?/P> 

  二十一珊克尔兰甫加农 二门

  十五珊克尔兰甫加农 二门

  十二珊克尔兰甫加农 四门

  四珊米克尔兰甫加农 四门

  以及旧式炮五六十门,可以射到下流的辽河河身,对陆上可以射击东、南、北三面。”①闹兴档摹吧骸奔蠢迕?cm)的日文音译,是标明火炮口径的单位。“克尔兰甫”即“克虏伯”的日文音译。这段资料明确记载了当时营口炮台的主力火炮为12门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加农炮,而其余旧式炮(即前装滑膛炮)只处于辅助地位。

  关于清代营口炮台的火炮配茫泄俜揭灿兴窃兀骸坝卸簧呐诙穑迳呐谒淖穑拿着谒淖穑阃诹穑笞芭谌稹!雹谡饫铩吧摹保慈瘴淖柿现械摹吧骸保抢迕椎闹形囊粢搿S捎谡舛问妨现槐炅烁髦髁ε诘目诰叮幢昝髌渑谥郑率挂恍┭芯空咴谝檬焙蛞晕侵妇墒角白盎排凇F涫担艚腥账降淖柿舷嗷ザ哉眨憧煽闯鲋蟹剿礁髦帧吧摹被鹋诩慈辗剿窃氐母骺诰兜目寺膊优┡冢皇鞘可下杂谐鋈搿?/P> 

  二、 炮台史资料的有关记载

  清政府自光绪初年廷议加强海防后,在组建海军的同时,兴起了修筑新式炮台的高潮,营口炮台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修建的。与营口炮台同时期修建的几处沿海炮台的火炮配置情况均有史可查,这为我们研究营口炮台的火炮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1、旅顺口东西岸各炮台:

  港口东岸(黄金山、摸珠礁、老蛎蛆等5处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25门、榴弹炮2门、格林炮5门。

  港口西岸(老虎尾、威远、蛮子营等5处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21门、榴弹炮8门、格林炮2门。

  2、大连湾海岸各炮台:

  和尚岛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12门、格鲁森炮2门。

  老虎头炮台配有:格鲁森炮4门。

  黄山炮台配有:克虏伯炮4门。

  3、威海卫炮台:

  南帮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13门、其他火炮1门。

  北帮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16门。

  刘公岛(东泓、迎门洞、旗顶山、南咀、公所后、黄岛6处炮台)共配有:克虏伯炮15门、中小型火炮31门、阿式地阱炮2门。

  日岛炮台配有:阿式速射炮2门、阿式地阱炮2门、小型野战炮4门。

  4、吴淞口各炮台:

  吴淞口明、暗两处炮台共配有:阿式地阱炮17门、瓦瓦斯炮4门、克虏伯炮2门、旧式前装炮6门。

  南石塘明炮台配有:阿式炮6门、克虏伯炮5门。

  狮子林炮台配有:阿式炮6门、克虏伯炮2炮。

  5、江阴南岸各炮台:

  东山炮台配有:阿式炮9炮、克虏伯炮2门。

  西山炮台配有:阿式炮9门、克虏伯炮10门、瓦瓦斯炮及勃休马等其它火炮12门。③

  通过以上罗列的数据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火力发布的规律和特点,即北方各炮台火力较强,均以克虏伯火炮为主力炮,南方各炮台火力相对较弱,多以阿式炮(Amstrong)为主力炮。这是因为清政府为防备强邻日本入侵,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北方,所以北方各炮台战备目的明确,火力装备也相当精良。作为北方沿海炮台之一,营口炮台装备有先进的克虏伯火炮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

  三、 出土实物的证明

  1990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对西炮台的北小炮台进行清理发掘时,出土一件铁铸件,据发掘者崔德文先生描述:“铁铸件高1.26米,前端为一周大厚沿,沿厚为40厘米,高40厘米,并铸有等距离的透眼12个,透眼直径为12厘米。中心有一眼。沿后部为流线型体,尾端是一平盘,盘径为40厘米,高4厘米,正中有眼,与前厚沿中心眼相通。前沿直径2米。通体为一次浇铸而成。重约5吨。”④此铸件现仍停放在北小炮台之上,笔者对此铸件进行了反复观察研究,参阅了大量的火炮史资料,对此铸件的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认为,该铸件是一件克虏伯火炮的底座。火炮安装在该底座之上,中心的眼即是中轴,可以做360°旋转,火炮可任意调整射击方向。周边的大厚沿正是火炮滑轮的底盘,那12个等距离的透眼可以安装螺丝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火炮转动装置,在当时只有克虏伯火炮才安装有这种转动装置,而一般的前装滑膛炮只安装在固定的炮架或炮座上,无法转动调整射击方向。

  作为海防炮台,营口炮台内的主力火炮平时应指向海面(即西方),但也可以根据战斗的需要调整方向。事实上,1895年3月的营口炮台保卫战就是日军由东向西进攻,营口炮台的海岸炮调转炮口向东射击,前文所引日军行至韩家学坊即遭到清军海岸炮的轰击正说明了这一点。这种能够随意调整射击方向的火炮只能是配备转动装置底座的克虏伯火炮,而不可能是其它的前装滑膛炮。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清代营口炮台的主力火炮是12门21厘米口径至4.5厘米口径的克虏伯加农炮,其余几十门旧式前装炮只处于辅助地位,而非营口炮台的主力炮,那种认为营口炮台火炮装备落后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注释:

  ① 昭和十七年营口商工会编写,1960年营口市档案馆翻译编印《营口日本发展史》(敌伪资料)  47页。

  ② 民国二十年杨晋源监修《营口县志·军事篇》第68页。

  ③ 以上数据均为笔者根据王兆春著《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表18至表22整理而成。

  ④ 崔德文、李雅君著《西炮台》第129页,辽沈书社,1990年版。

  ⑤


  (原文发表于《博物馆研究》2002年第4期)


上一篇:营口历史考古文献资料目录

下一篇:没有了

移动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