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黄华老人,金代熊岳人,是金朝中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精深的造诣,以王庭筠为代表的熊岳王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是金元时期北方著名的文化世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王庭筠不仅是营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也是辽金史和东北文学史、书画史上的著名人物。早在民国时期,东北史学巨擘金毓黼先生就已经开始了对王庭筠的研究。时至今日,已有数十篇研究王庭筠及其家族的论文问世,使王庭筠的生平事迹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但依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或存在歧义。近期笔者承担了《营口文化遗产记忆丛书》之中的《王庭筠及熊岳王氏家族》一书的撰写工作,对王庭筠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对上述问题也作了一些探讨。
一、关于王庭筠先祖王烈的籍贯问题
王庭筠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家族,其始祖可以追溯到汉末著名文人王烈(141—219)。王烈,字彦方,《后汉书》及《三国志》皆有传,但两书对其籍贯记载不同:《后汉书》称王烈“太原人也”,元好问所撰《王黄华墓碑》亦作“太原祁人”;而《三国志》则写做“平原王烈”。那么,太原和平原哪个是正确的呢?
东汉太原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当时属于北部边塞,经济文化都很落后,更没有出过多少名流大儒,只有一个和王烈同时代的司徒王允(太原祁县人)属于三国名人,如果按照元好问所说王烈是“太原祁人”,那么王烈与王允应是同族,但却没有任何史料提到他俩有任何关联。
东汉平原郡(平原国)治所平原县,即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烈交游的好友管宁、邴原、华歆等名士,都生活在这一地区,其中华歆也是平原人,管宁和邴原都是平原东邻的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王烈和他们平时经常一起游学,战乱时又一起渡海到辽东避祸。朱虚县北部就是莱州湾,乘船经庙岛列岛朝发夕至即可抵达辽东半岛南端。事实上,在汉末渡海到辽东避乱的名士中,基本都是山东半岛的,如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而山西到辽东根本就无海可渡,走陆路更是千里迢迢。自古以来只有山东人才会经常通过海路往来于辽东半岛。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王烈也的确生活在平原郡(平原国)。《三国志•王烈传》:“时国主皆亲骖乘適(王)烈私馆,畴谘政令。”所谓“国主”即指汉代的诸侯王。东汉时平原郡是诸侯国,延平元年(106年),封刘胜(与西汉中山靖王同名)为平原王,置平原国。作为诸侯国,平原不设太守,只设平原相,辅助平原王处理政务。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刘备就曾“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而太原在当时只是郡,不是诸侯国,没有“国主”。可见,王烈是平原人更符合历史事实。太原郡祁县有可能是其祖籍,但更可能是攀附名门。
“太原王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名门望族之一,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并列为“七族高门”。太原便成为所有王姓的望出之郡。唐代尤其讲究门第郡望,攀附名门者比比皆是,如河北昌黎为韩姓望郡,于是河阳人韩愈便称“韩昌黎”。就连有鲜卑血统的隋朝和唐朝的皇室也自称为汉人的“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因此从唐代开始,凡是有点名气的王姓之人,大多自称其祖先出自太原。这不是王庭筠家族自身的问题,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
二、关于王庭筠的舅氏
关于王庭筠的舅氏,目前很多资料都说是米芾。此说由来已久,且流传甚广。在网上只要输入“王庭筠”进行检索,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大部分显示结果都写有“米芾之甥”,甚至还有“左相张浩外孙,书画家米芾外甥”这样自相矛盾的介绍。各种公开出版的美术辞典、书法辞典以及一些美术史文章也都写“米芾外甥”。
米芾,字元章,在北宋官居南宫舍人,故称“米南宫”,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出生于1051年,而王庭筠出生于1151年,两人相差整整100岁。而且米芾是北宋人,王庭筠是金国人,二人既不在同一个时代,又不在同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是舅甥关系?
其实,史料中对于王庭筠的舅家有明确的记载,元好问《王黄华墓碑》:“公,太师南阳郡王张公浩之外孙也。”《中州集·张汝霖小传》:“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也就是说王庭筠的舅家是辽阳的名门望族张氏,外祖父就是金代著名政治家张浩,张浩的诸子才是王庭筠的舅舅。
张浩(1102—1163),字浩然,是金朝的开国元勋、著名政治家。他一生历仕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官至平章政事、尚书令,居百官之首,并多次晋封王爵,是金代宗室亲王之外异姓大臣的最高级别,可谓是五朝元老、两朝首相。
关于张浩诸子(也就是王庭筠诸舅)的人数及长幼次序,史书记载各不相同。《金史•张浩传》:“子五人: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中州集•张汝霖传》:“浩五子:汝霖、汝为、汝翼、汝方、汝猷。”《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张浩子六:汝为、汝翼、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这三份不同的记载究竟孰是孰非?1956年在北京西郊百万庄出土的《大金故宣威将军右宣徽使张公墓志铭》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底。
该墓志刻于金泰和七年(1207年),墓主人就是张浩之子张如猷,碑文由张如猷的属下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刘涛撰写,张如猷的长子张纬(小字登贤)书丹。墓志记载了辽阳张氏家族的世系尤其是张浩诸子的详细情况。该墓志所载张如猷昆仲原有七人,除去第六子张汝招八岁夭折,共计六人,其数目、次序与《渤海国志长编》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渤海国志长编》所记载的张汝为、张汝翼、张汝霖、张汝能、张汝方、张汝猷六个人才是王庭筠的舅舅。
那么“米芾外甥”一说是从何而来的呢?据金毓黼先生考证,其源头可追溯至明初解缙的《春雨杂述》,该书在《书学传授》一节中写到:“小米传其家法,盛行于世。王庭筠以南宫之甥,擅名于金,传子澹游,至张天锡。”此说被《佩文斋书画谱》以及《全金诗》所引用,金毓黼指出:“南宫谓米元章,黄华乃张浩之外孙,张汝霖之甥,此谓南宫之甥,殊误。”(金毓黼辑《黄华集》卷七,《杂记》)。仅仅是因为王庭筠的书法风格与米芾极似,就被误解为以舅甥之亲而得其真传。后世学者不加详察,以讹传讹,以至于将两个相隔百年而且是两个国家的人物扯上了舅甥关系。可见,研究历史绝非易事,必须对史料多方考证,切不可“拿来主义”。
三、关于王庭筠的岳父
王庭筠之父王遵古娶太师张浩之女,故王庭筠为张浩外孙。王庭筠“亲上加亲”娶的是太师张浩的孙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属于近亲结婚。王庭筠的三个儿子全部夭亡,很可能与近亲结婚有关。
那么,王庭筠的岳父,必定就是他六个舅舅中的一个,而究竟是哪一个?史学界对此尚属空白,就连王庭筠研究的第一人金毓黼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还得从出土的《大金故宣威将军右宣徽使张公墓志铭》入手。今据该墓志(以下简称“墓志”),并结合有关史料,将王庭筠诸舅的官职仕历简介如下:
1、大舅张汝为,“墓志”载,正隆间曾任河北东路转运使,另据《张行愿墓志》:“长孙汝为,登进士第,奉直大夫,官翼州节度副使。” 《张行愿墓志》成文较早,当时张汝为尚未做到转运使的要职。
2、二舅张汝翼,“墓志”载,登进士乙科,东京鹤野县主簿。《张行愿墓志》:“次孙汝翼,登词科,承事郎,鹤野县主簿,早卒。”《中州集•张汝霖传》:“汝翼仕不达,皆进士也。”
3、三舅张汝霖,字仲泽,“墓志”载官至平章政事(宰相),封芮国公,《金史》、《中州集》皆有传。张汝霖入仕起点较高,进士及第后,没有到地方任县主簿,而是直接在中央担任左补阙,后升任翰林待制。历任刑部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金章宗明昌元年十二月(1191年1月)病逝,谥曰“文襄”。张汝霖是继张浩之后,张氏家族又一位宰相,在张浩诸子中官爵最尊,被张浩称作“吾家千里驹也。”
4、四舅张汝能,“墓志”载汝能官阁门袛侯,真定都军。阁门袛侯为宫中侍从官,低级武职。真定即金代真定府成德军,都军为正七品军官。张汝能虽然身居行伍,但也是以“能文”而著名,其祖父张行愿的墓志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5、五舅张汝方,墓志载与其弟汝猷同时靠“一品门荫”而入仕,官居少府监。另据《金史•王庭筠传》:“明昌三年,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中州集》:“汝方字仲贤,自号丹华老人。汝猷字仲谋,俱至宣徽使。”
6、六舅张汝招,八岁卒。因为汝招未成年而夭亡,所以《金史》、《中州集》和《渤海国志长编》等均未把他算在内。
7、七舅张汝猷(1154—1207),作为墓主人,“墓志”对他的经历记述较详,大定三年(1163年)张浩去世时,汝猷刚刚九岁。大定十五年(1175年)金世宗念及张浩的功绩,荫封张浩之子张汝方、张汝猷为官,初为阁门袛侯,改通事舍人,期间曾出使高丽为生日使(见《金史•章宗纪》及《高丽史》二十)。承安二年(1197年),同知延安都总管事(从四品),在任上,他“宽休民力”,深受百姓拥戴,他受召进京时,“延人思公,为之立祠刻石”。之京师,为少府监(正四品)。承安三年(1198 年)出使南宋,不辱使命。泰和元年(1201)任河北东路转运使,泰和三年(1203年),授右宣徽使(正三品),“上之眷遇愈厚”,泰和七年(1207)卒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葬于宛平县西陈村(今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
在上述王庭筠诸舅之中,张汝招夭折,张汝猷比王庭筠还小三岁,可以排除。张汝方的年纪比王庭筠稍长,曾共同奉旨品第秘府法书名画,王庭筠为其撰写《香林馆记》,并没有提到有翁婿关系,也可被排除。
在剩下的张汝为、张汝翼、张汝霖、张汝能四人中,最有可能是王庭筠岳父的应该是英年早逝的张汝翼。在《王黄华墓碑》及《中州集》中只提到王庭筠为“太师张浩外孙”,只字未提是何人之婿。在介绍王庭筠夫人张氏的时候也只提“太师张浩孙女”,不提是何人之女。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如果张氏夫人是张汝霖、张汝为、张汝能这些朝廷命官之女,一定会大书特书一笔的。但所有史料都没提到她父亲的官职,唯一的可能就是其父早亡,在仕途上尚无建树(“汝翼仕不达”)。王庭筠一生官小职微,也许和其岳父早亡,没能得到张氏家族势力的有力支持有一定关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略论营口地区汉代盐铁的几个问题